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23 水果油瓶 (第2/2页)
名的“知心大哥”,应与良尤其爱关心同事们的感情问题。梁书绎算是他半个师弟,两人经常在手术台上搭档,梁书绎这几年的状态,他都看在眼里,于是这份关心就渐渐演变成了“cao心”。 梁书绎也不跟他打马虎眼,换了只手拿着电话,笑了一声:“真是爬山?” 应与良被拆穿了也不尴尬,乐呵呵道:“哎,反正不是给你安排相亲。” “就是劝你,别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,趁假期出去走走,也整个说走就走的旅行……” 应与良七七八八说了不少,甚至不避讳弟弟这个话题,在他看来,刻意回避反而是一种变相的提醒,不如大方一些。 有这番逻辑的人还是少数,确实挺久没人在梁书绎面前提起他弟弟了。亲近的人不敢提,生怕勾起他的情绪,生疏的人更是避而远之,只在背后讨论几句。 梁书绎看着电脑锁屏壁纸上的手绘,若有所思。 应与良的知心发言结束,正等着对方给出点期望中的反应,只听见梁书绎问他:“师兄,我记得你是兰州人?” “啊?”应与良一愣,随即察觉到对方的意图,正色道:“是兰州人没错,但你别跟我扯这个转移话题。” “从兰州开车到甘南,路好走吗?”梁书绎问。 祝宜清拿着酸奶回来,在书房门口探了个头。 梁书绎分给他一个眼神,拍了拍大腿,他立即走过来,局促地坐下了。 “好走啊,一路都是景,好多人这么自驾游,我有个亲戚就是开旅行社的……”应与良被他整蒙了,一边回答,一边纳闷,“等会儿,你不是真打算说走就走吧?自己啊?” 祝宜清缩在他怀里,能清楚地听到两人的对话,只不过听得云里雾里,不知主题是什么,捕捉到的唯一一个关键句子是:“带个小朋友一起,如果他愿意的话。” 几轮问答后,电话挂了。 祝宜清晕晕乎乎的,仰起脸,得到了一个吻。 梁书绎没有问他关于任何事的意愿,但是他在说:我愿意。 五一假期的前一天,梁书绎完成了一台全胰切除联合门静脉置换手术,和之前他因病错过的那台手术情况相似。 病人运气好,排到了上午第一台,不需要忍受长时间的禁食禁水,主刀医生的状态也非常好,发挥稳定,最后交由助手缝合时,梁书绎甚至有些意犹未尽的兴奋。 梁书绎这一天的临床工作都集中在上午,下午整理好课题资料,温主任干脆让他提前下班了。 高难度手术带给人的成就感和疲惫往往是成正比的。下午三点,梁书绎到家后收拾好行李,给祝宜清发了条消息,让他来了以后直接进屋,随后眼皮撑不住,睡了个迟到的午觉。 五点多,祝宜清轻手轻脚进了卧室,坐在床边的地毯上,一边在网上看旅行攻略,一边听梁书绎的呼吸声,等他醒来。 没过多久,梁书绎翻身面对他,手指带着被窝里的温度,捏了一下他的脸颊。 “……行李都带来了?” 祝宜清点头:“嗯,还买了一些路上吃的东西。” 老实说,昨晚收拾行李时,他还是怀疑自己在做梦,中途停下来掐了自己好几次。 和梁书绎一起旅行,这真的不是中了头彩吗? “上来。”梁书绎掀开被子,让出一块位置,让祝宜清躺在自己刚才留下的体温里——好几次他都是这样做的。 “三四天时间……玩不了几个地方,只能让你委屈一下了。”他的声音懒洋洋的,像在说梦话。 祝宜清说没关系,他又紧了紧手臂,问他饿不饿。 “还好,不怎么饿,”祝宜清说,“我买了菜,一会儿可以煮面吃。” “嗯,那就陪我。” “我定了六点的闹钟,再一会儿就该响了。” 梁书绎有一点起床气,大概不喜欢在这种时候被拒绝,祝宜清转过身抱他,搭上他的背,耐心答应下来,果然得到一句鼻音浓重的“乖”。 衣物摩擦间,熟悉的气味带来困倦,祝宜清安心闭上了眼。 奇怪的是,离六点钟明明只剩半个小时,他却觉得自己睡了很长的一觉,做了一场大梦。 梦见蓝色的钴玻璃,白色的墙砖,小学门口没有招牌的小卖部。 有个少年拿着一支棒棒糖,从小卖部出来,径直给了一个背着卡通书包的小男孩。而梦里的祝宜清自己却是长大后的样子,站在不远处看着,手里空空如也。 梁书绎的所有生活习惯都向极简模式靠拢,闹钟也是系统默认的,音量最大,带着震动。 祝宜清躺的位置正好枕着手机,被震得打了个激灵,下意识去抓梁书绎,眼角坠着泪,自己都没意识到。 见他还在癔症,梁书绎帮他擦掉那滴泪,复又合上眼,搂着他,哑声问道:“怎么哭了,做什么噩梦了?” 祝宜清呆滞地看着他,从眉骨到鼻梁,再到淡色的嘴唇。分辨力在此刻消失,让他无法从离奇错乱的时空中脱身,只能越陷越深。 ——夕阳下沉,公寓里满是昏暗,祝宜清轻轻凑近,吻住了梦里的那个少年。 …… 千禧年代,有一种水果油瓶摆件曾流行一时,里面漂浮着各式各样的水果模型,隔着透明玻璃看,像凝住的琥珀。小时候好奇,总想打开看看,想拿到那颗最漂亮的苹果,当时没可能拿到,后来又忘不了,于是成为许多年后依旧在梦里反复闪回的影子。 而这一次梦醒以后,祝宜清希望自己不要再做类似的梦了,因为他已经拿到那颗苹果了。 ……希望如此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