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二十二章 递弩战术 (第1/2页)
李孟羲不知士卒作战时T力消耗的速度,多久轮换守城士卒为佳,刘备同样不知道。 李孟羲委托了此事,刘备就想着,以後多多留意就是。 两下分开,刘玄德继续去下边指挥人攻城去了,李孟羲在城上研究弓弩。 弩手们把弩也拿来了,这下,就可以把弩也加入演练中了。 远程武器是守城方重要的利器,弓和弩同属远程武器,却有着相当大的不同。 熟练的弓手可以把箭连珠而发,平均S速远快於弩。 两种武器S速和C作的差别,自然要有不同的战术安排。 李孟羲依然是命令弩手们依着城垛模拟向下S击的动作,然後再观察。 四名弩手,按之前和弓手一样的站位,每个城垛後站两人,然後按李孟羲要求的交替S击战术,有条不紊的开始训练着。 没等弩手们把箭S几轮,李孟羲就皱起了眉头。 好像不对劲,轻型弩箭只有二十来公分长,S击速度飞快。但是李孟羲不满意轻弩的威力。 轻弩S的再快,三弩也伤不到一个攻城方的甲士,再快有什麽用。 而臂张弩,以及杀伤力更大的,需要用脚去踩着弩首的圆环,用两只手齐用力才能拉开的蹶张弩,更适合守城。 重弩虽慢,但b轻弩更有效率。 然而重弩的S击频率,实在是太慢了,仅相当於弓箭的一半。 影响重弩S击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,是因为开弩花费的时间太多。 那如果,後排的人把弩装好,再递给前边的人,会如何? 如果是两个人负责给一个人递弩,那麽S击效率将提高两倍,如果是三个人给一个人递弩,S击速度是三倍,四个人就是四倍。 来自於排队枪毙时代的经典战术,对野战时的弓弩方阵没有任何参考价值,不知道,因为弩的装填b火绳枪简单的多也快的多。 但在狭小的城墙上,一个城垛最多能供两个弩手守着向下攻击,後边的人挤不上去。因此流行於排队枪毙时代,後排装填好的火枪递给前排的战术,有了一点参考价值。 城墙上空间不充裕,让弓弩手走动着换位S击,一是容易混乱,二是会增加T力消耗。 弩箭S完,就往後退两步,守城要紧时一天退上千步,就多消耗掉半碗饭能量。 李孟羲思虑成熟之後,他叫过四个弩手,其中一人负责S击,剩下三人负责在後边传递上好矢的弩。 递弩战术刚开始,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。 四个人,四把弩,这意味着每个时间点,每人手中都有一把弩。 手里拿着一把弩,不管是向前递弩,还是向後接弩的时候,一个人就要同时照看两把弩,手忙脚乱的。 只是很简单的统筹问题而已,四个人传递四把弩不行,如果减去一架弩,四个人,递三把弩,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 这临时递弩战术,李孟羲安排弓弩手们演练了一下,发现意外的好用。 四人递三弩,後边的人不停的把弩递给堵在城墙垛的那个人,一是不用走动了,减少城头混乱,而是,等於是提高了三倍S击频率。 递弩战术的三倍S击频率之下,重弩的S击连续X能达到接近弓箭的水平,然而只是接近而已。 前文说过,弓手从取箭到弯弓搭箭,再到索敌把箭S出去,大概六秒。 而在近距离速S时,完全可以做到两秒一箭的恐怖速度。 弓,弩,都是远程武器。 那麽弓和弩这两种武器,到底哪个更适合守城呢?或者两者都适合,那麽该如何编队呢? 守城时,到底弓手作战效率更高,还是弩手呢? 还是弓与弩各有所长,缺一不可? 李孟羲眉头紧皱,陷入沉思。 他认真思考着这种可能。 依李孟羲对弓和弩的了解,他最後认为,最好的策略,是弓手与弩手相互搭配更好。 一个城垛缺口,左右分配弩手和弓手各一个。 重弩负责更强力的输出,重蹶张弩四五米距离内足以S穿轻型木盾;而弓箭,S击灵巧、S速飞快的弓可以快速S出一连串箭雨,提供压制。 应该就是这样了,重弩手和弓手应该混编在一起,提高容错率。 弓反应速度快,弩杀伤力更强。 正想着,“停!”李孟羲突然叫停。 “别动!”李孟羲指着一个弩手,声音有些紧张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