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二百四十三章 孔子作《春秋》,乱臣贼子惧 (第2/2页)
孟羲好奇问到。 关羽闻言,往手里看了一眼,面带微笑。 “怎麽,羲儿也读过春秋?”关羽反问,且语气中带着想考教的样子。 春秋…… 李孟羲寻思了一下,好像没读过,或许学过某些文章,但是,肯定也忘了。 但是…… 李孟羲突然想起了一个绝妙的点,他眼睛一亮。 有的说了! 於是,李孟羲正sE说到,“《春秋》一书,某虽不曾尽读,可并非是一无所知。” “奥?”关羽单手一抖,手中半垂着的竹简哗啦一声卷了起来,关羽看了看李孟羲,“不妨细说。” 李孟羲多有非常之言,关羽也好奇,李孟羲对春秋能有何见解。 “《春秋》可归为史书。何为史?史,记事者也。” “又闻,读史明智。 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。 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。 以人……额。” 没有以人为镜。现下说史,重心当放在史之一字,“以人为镜,可以知得失。”此一句所说出来,重心立刻就变了。 李孟羲打住不说了。 尽管没说完,但後世唐太宗的名言,说出来很有份量,关羽听在耳中,心中已是一凛。 一旁栓的马的刘备更是猛的转头来看,面露惊讶。 “史之根本,在於记述。 邦国虽灭,有史着述,九世尤可复仇,纵百世,亦可也。 故曰,yu先亡其国,必先灭其史。” 李孟羲声音还是娃娃音,他语气平静,也无大的起伏。yu先亡国,必先灭史,这一句话被他缓缓的说出来,其中的血淋淋的残酷扑面而来。 关羽第一次听到这句话,他瞬间只觉杀气凛然,眼睛顿时微眯。握在手中的一卷《春秋》,被关羽握的咯吱一声竹片作响。 “史书格T有三,一曰编年,二曰国别,三曰纪传。” 关羽侧耳倾听,关羽没有仔细研究过史书,他这还是第一次听到史书的分类,李孟羲很有些真才实学,关羽不由侧目。 “按此三类划分,《战国策》当属於国别T;至於纪传T,我朝太史公司马迁所着《史记》便是纪传T,此T乃司马迁首创,春秋战国之时无有。” “而《春秋》,当属於……这个……” 李孟羲突然就卡壳了,他确实不知道《春秋》属於什麽类T的史书。 关羽沉思片刻,“《春秋》应是编年T。” 关羽自诩熟读春秋,现下他才刚刚弄明白春秋归属在史书中的类别。 虽说关老爷面前谈春秋,跟在关老爷面前耍大刀一样,一样不知Si活。 可眼下,李孟羲不仅在关羽面前谈了《春秋》,而且让关羽对他心生认可。 虽说实质上,李孟羲还一点也未谈及《春秋》的实质内容。 李孟羲知识杂乱,却很丰富,这让他有时能游刃有余,东扯西扯总能扯到一点。 李孟羲整理了下断掉的思路,他挠了挠头,继续说到。 “史书多矣,纵同为史书,关将军以为,《春秋》一书与其他史书相b,有何不同之处?” 李孟羲这句话问的,隐约有反向考教的意思。 关羽抚须,眉头微皱,目露思索,“《春秋》之中,有大义也。”关羽缓缓脱口而出,目光稍凝。 “正是如此。”李孟羲颔首附和。 “墨子言,春秋无义战。 春秋几百年,世道衰微,邪说暴行有作,臣弑其君者有之,子弑其父者有之,礼乐崩坏,已渐久矣。其时小国吞弱国,大国并吞小国,大国又相攻,战乱四起,屠城灭国之暴行,不胜枚举。” “有感於此,孔丘以鲁国国史为本,笔删而成春秋。” “史为着述,义为史,不义亦为史。义当着述,不义亦当着述。” “独《春秋》一书,着言一字一词之间,皆是惶惶大义。” “世间无义,孔丘偏要撰立义史。 孔丘此举意yu如何?我等今日,已难再知。” “只是某曾听闻,孔子做春秋,乱臣贼子惧也。”李孟羲缓缓说到。 “好!好一个乱臣贼子惧!”关羽喝彩,忍不住以手击简大赞,一双时常微眯着的丹凤眼,已豁然大睁。 听李孟羲一席话,关羽只觉酣畅淋漓,x中一GU浩然之气顿生。 “好!好!”关羽一手握拳背在身後,一手抚捋长须,他俯视着李孟羲,一连两个好字。 “可惜左近无酒,不然某非与你痛饮不可。”关羽目视左右,四周空空如也,哪里有酒。 李孟羲笑着说不必。 关於春秋的所知的所有知识,李孟羲已经说完了,他已词穷,没办法再接下去说了。 自家人知道自家的事,李孟羲m0了m0自己的鼻尖,不再言语。 一旁,刘玄德目光看来,李孟羲回以微笑。 李孟羲很淡定,关羽却怎麽也站不住了,於小亭下,来回踱步,时不时长吁短叹。 一句【孔子作春秋,乱臣贼子惧】,让关云长热血沸腾,不能自已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