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一百四十七章 起窑,烧陶 (第1/1页)
老陶匠家里残破,汉代人不坐凳子的,而是随地铺一张草蓆,跪坐在草蓆上。 老人家里连席子都没有,招待刘备和李孟羲进屋,老人说着话就要去把床上的草蓆揭下来铺个座。 刘备忙叫住老人,“老人家,不必忙碌,我俩有事,一句话就走!” 因为连个席子都没有,老人有点不好意思。 随後,刘备就说了来意,说买点煮粥饭用的陶瓮瓦罐之类的。 老陶匠摩挲着粗糙的满是口子的手掌,小心翼翼的问,“恁是想要多少?我屋里有那做好的,恁看够你用不,不够再做?” “也好。”刘备点头。 做好的瓦罐之类的陶器在另一屋子放着,大大小小的陶器堆了半屋子,就那麽随意堆着。 门口,放着一个最大的大陶瓮,大陶瓮半人高,b水桶粗,这玩意儿要是做饭,能做三四十人的饭。 老人对自己的这件大瓮好像很满意,陶瓮胚满形正,表面光堂,颜sE烧的也好看,一T红棕sE,这大概是老陶匠最得意的作品。 老人把陶瓮挪出来,手指了指大瓮,憨厚的笑了笑,意思像是在说,看这个做的咋样。 按刘备的眼光来看,这个瓮看着又大又漂亮又厚实,相当不错了。 但,和军师商量过,军师说,最好还是一人一个陶瓮为好。 既然一人一个,陶瓮自然不能太大了,不然浪费柴。 最好,大小刚好够煮一人吃一天的饭。 刘备瞅了几眼大瓮,抬头朝屋里又看,“有小点的不?” 刘备没看上老人的杰作,老人有些失望。 满屋子都是老人积攒下来的陶具,李孟羲带着好奇,就去翻了。 翻了片刻,李孟羲找到了一个好玩的东西。 这个东西在最底下压着,方方正正的,两足双耳,分明就是个鼎的形状。 陶土的鼎,很小,还不如狗盆大呢。 见到李孟羲把这个玩意儿拿出来了,老陶匠呵呵笑了,“这是我家孙儿捏着玩的,用不成的!” 难怪这东西小巧玲珑的跟玩具一样,原来还真的是玩具,是小朋友自个捏着玩的。 要做的陶瓮属於个人炊具,最好是,早上煮了一瓮粥,早上吃过,剩了一多半,然後剩的粥就放那里,中午或晚上g完活回来,添一把柴,也不用煮多烫,稍微热一下,就能吃热粥了。 所以,陶瓮最佳的容积应恰好是一顿能做一人一天的饭为好。 而一个大人一天得吃多少饭呢,李孟羲不太清楚。 刘备应当熟悉。 “加粮放八碗水,熬成五碗,早两碗,晌午一碗,待黑再两碗。 大小可盛八碗水的瓮正好。”刘备说着。 最後,挑了一个一个合适的瓮,刘备左看右看,还是觉得瓮大了一点。 “老人家,差不多就这麽大,再小个一指头就差不多了。” 老人接过陶瓮,看了一眼,这个就够小了,这个是打泥胚的时候,剩的泥做了小的。 没想到,刘备要更小的。 “再小木有了。”老人迟疑,看着刘备,“得重新做胚,恁准备要多少个?” 正翻腾陶器的李孟羲停下了,他一旁cHa话,“一万个。” “最少,八千个。” 这个数字,听的老人一愣,惊讶的瞪大了眼眼,张大了嘴巴。 刘备笑到,“正是如此,一万个!老人家能忙的过来吧?” 大生意啊!一万个,一个哪怕赚他一文,就是一万文,就是十贯钱。 老人家有些激动的摩挲着手掌,“明个老汉我去拾点柴,柴够了多少都能做!” 关於起窑烧制陶器的流程,李孟羲不知相关细节。 随着老人一起去看了屋後的一个陶窑,窑不大,就两个屋子那麽大,还没屋子高。 问过老人,烧陶器很废柴,烧窑得不松劲的添柴,一烧得烧多半晌。 还有,陶器的器胚也得先把h泥摔打瓷实,把泥的沙啊草啊什麽的弄净,做出来才不容易裂。 而产量的话,一窑能烧七八十个。 李孟羲听明白了。 陶器生产流程是这样的,首先,挖泥,把泥淘洗乾净,然後,活泥,摔打泥胚,然後,把泥胚捏成器具形状。 接着,胚放窑里,封窑,留几个出火口,然後添柴烧。 其中,从挖泥开始,任何一个环节,都需要人力。 要是,让老人家一个人乾的话。 首先,挖泥就得老人一个人忙活一个时辰,然後,淘洗h泥,摔泥胚,这至少得忙活半天,才把泥弄瓷实。 然後,还没捏几个器胚呢,天都黑了。 这样,重复g了三五天,终於捏够了一窑的陶器。 再出去捡柴,捡三天的柴,不一定够烧一窑的。 於是,老人一个人g,烧一窑,七十个陶器,前後得花少说七天时间。 也就是,平均一天生产十个不到。 而义军需要的陶器是万个之多,岂不是,得等一百天。 时间宝贵啊,h巾之乱如火如荼的,不赶紧把流民安排好,出去打h巾挣军功,待这儿等陶器一等百十天,太消磨时间了。 所以,不能全指望老人家一个人乾的。 “要不,柴火我们来筹备,老叔你只管捏泥胚,如何?” “再一个,一个窑怕是做的还慢,赶明我军派一些人来,老叔你看着,再建十个窑,十个窑一块开工,岂不快的多?” 李孟羲只担心一个,怕老陶匠藏着技术,不肯露出来,不帮着搭窑。 但,当李孟羲说,柴火义军全管了,搭的窑用完,窑全给他。 老陶匠欣然接受。 就这样,第二天,义军空闲的众多人手,一下去了三百人,拉了劈好乾木头十几大车到了老陶匠家里,让先烧着,烧完了再拉。 然後,让老陶匠帮忙找地方,指点着把窑搭起来。 因为X价b的问题,老陶匠自家用的窑很小,b较省柴,但要是追求生产效率的话,窑还是大点的好。 三百人在老陶匠手下听命,开始拿着锄头铁锹之类的,挖土垒窑口。 李孟羲也在窑场,帮着指挥人手g活。 老人过来,试探着问,说活计这麽多,怕g不过来,想走个亲戚,把几个nV婿叫回来帮忙,问中不中。 当然可以,熟手陶匠越多越好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